当前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理论研究
结题报告为何写成了工作总结
添加时间:2018-11-22 浏览次数:444
龙影天下2017-03-29

感谢您的关注!本微信公众号在生活、摄影与教育、研究之间来去,隔三差五,有感而发,没有套路,不着边际。如果您喜欢,请点击上方“龙影天下”,即可进入公众号查看发表的所有图文信息。



有时候,每当参加完中小学幼儿园的结题鉴定活动,很为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组全体成员感到憋屈甚至委屈:好好一个选题,做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实践效果那么明显,只是因为结题报告写得不是那么规范专业,就被专家指指点点。

中小学幼儿园老师写的结题报告,要说不规范不专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原因也是各不相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工作替代研究,用工作总结的思路而非课题研究的思路来撰写结题报告。比如下面这个(有删节):



小学“乐”文化建设的校本研究

结题报告

  

  

引言,交代课题来源。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教育部一系列相关文件的颁布,一方面昭示着学校文化建设已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对学校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学校之间的竞争,从深层看是学校文化的竞争。如何继承发扬学校传统文化,积极建构与新形势相适应的学校文化,已成为当今教育的新热点。

本校是一所有办学历史、有文化传承、有创新能力的农村中心小学。在办学70多年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乐”字教育思想和“乐学向善”之校训,初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文化。20069月,新校址正式启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猛增。如何让来自不同教育背景、文化背景的师生融入学校生活,共同成长,已成为全镇百姓关注的问题。

学校管理层在新学校启用之初,就开始思考学校的发展定位问题,提出了以“乐”文化建设研究统领学校发展的设想。

  

(二)概念界定

乐:《新华字典》的解释,心理学的理解,佛学含义。总结以上观点,我们认为“乐”有生理之乐、心理之乐、精神之乐三种境界。本课题中的“乐”更多的意为一种精神之乐,指师生因为好奇、兴趣、体验、成就、幸福等多种实践而获得的一种精神之乐。

文化:特指学校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

小学:特指本校。

校本研究:略。

总之,本课题旨在以“乐”为切入点,建设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逐步形成精神文化。

  

(三)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2.新课程理念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相关论述

4,斯宾塞“快乐教育”理念

5.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

6.生态教育理念

  

(四)研究目标

总目标:通过对“乐”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课堂内外的丰富实践,努力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快乐童年,并为拥有实力成年、幸福晚年奠基,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形成以“乐”为核心理念的校园特色文化,实现“办富有特色的江苏省一流农村小学”的愿景。

具体目标:

1.创建“乐”文化特色学校

2.实施“乐学乐教”课堂教学

3.推进“乐乐”少年宫活动课程建设

4.打造“书香棋艺”特色课程

5.完善“乐乐”争章评价体系

  

(五)研究内容

1.“乐”文化管理战略体系建设研究

2.新课程背景下“乐学乐教”课堂案例研究

3.“乐乐”少年宫活动课程建设

4.“书香棋艺”特色课程建设

5.以“乐乐争章”为抓手的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案例分析法

  

(七)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论证、申报与开题

第二阶段:课题中期汇报和深入研究

第三阶段:提高完善及课题结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

  

(一)全方位构建“乐”文化体系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实效

广泛阅读,包括阅读校史、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理论文献及著作,为研究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引。

“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请专家来校畅谈“阅读使教师更美丽”、作“成就精彩课堂之辅助设计”和“整体优化教学要素科学提高教学质量”等讲座。外出观摩学校文化建设。

2.听取专家意见,明晰研究思路

3.自我思考提炼,实施研究方略

对学校所在地乐余镇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对传承的“乐”字校训进了解析,确立了“乐”文化内涵,编印了《学校文化战略管理纲要》,研制五年特色办学规划。在此基础上,着手抓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课程文化建设。

1)物质文化。进行了环境文化建设,完成了校内景致布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乐”文化视觉系统。投入300多万元用于改善教育教学设施。

2)制度文化。完成学校规章制度集《乐范》,并提出了年段管理的创造性策略。

3)精神文化。以“乐”为核心元素,确立了“以期师生快乐有余”的愿景及“乐学向善”的办学理念,对学风、教风、教风进行了定位,逐渐形成“乐于读书,勤奋为乐;乐于锻炼,健体为乐;乐于参与,实践为乐;乐于开拓,创新为乐;乐于交往,合作为乐”的精神文化氛围。

4)课程文化。在研究中,我校的“乐学乐教”学科课程、“乐乐少年宫”“阳光大课间”活动课程、“书香棋艺”特色课程、“乐乐争章”德育课程逐渐形成。

  

(二)在课程中践行文化理念

1.在国家课程中践行“乐学乐教”课改理念

1)组建学科团队

紧扣“乐学乐教”理念,按学科组建教学团队,实践“八个一工程”,上好“五堂课”。

2)探索课改模式

坚持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变“讲堂”为“学堂”,提出了“一二三四”课改方向,即一个核心、二个着力、三个改变、四个环节。

3)扎实课堂研讨

开展“名师引路”、“专题研讨”、“课堂展示”等研讨活动,在研讨中提升课堂品质。

2.在地方课程中实践“快乐践行”理念

1)强化管理,进行阵地建设

学校成立了“乐乐少年宫”、“阳光大课间”领导工作小组,制定活动章程,修订考核方案,改造专用教室和活动场地,聘请活动辅导老师。

2)统筹安排,丰厚活动内涵

活动与课程相结合。

基础与提高相结合。

常规与拓展相结合。

3)注重评价,提升活动品质

检查反馈。

争章评价。

展示汇报。

3.在校本课程中践行“快乐参与”理念

1)“书香棋艺”特色课程建设

营造浓郁氛围。

编制校本教材。

优化师资队伍。

开展系列活动。

实施考察评价。

2)“乐乐争章”德育课程建设

定方案,保障评价活动有效落实。

接地气,促进评价机制五大结合。

多元性,实践了“乐乐争章”评价体系。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效

  

(一)形成了“乐”文化管理战略体系

1.厘清了“乐”文化的内涵实质

课题研究中,我校“乐”文化的内涵实质逐渐定性。乐:寓教于乐,教学相长。余:期望师生的教与学兴趣广一点,方法多一点,能力强一点,发展好一点。具体理解为: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兴趣盎然,积极向上;方法多样,善于学习;能力提升,特长明显;发展良好,后劲充足。

2.建构了“乐”文化体系

通过研究,逐步形成了以“乐”为核心理念的特色文化管理战略体系,完成了包括视听觉系统在内的环境文化建设,确立了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全面创设快乐的精神氛围,修订了制度文化集《乐范》,形成了课程文化建设的一系列策略。

  

(二)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6年内,我校组织学生参与市级以上科技比赛共有1500人次获奖;艺术类获奖150多人次;学生发表文章280多篇,获奖50多篇,有7名学生被评为市级以上书香学生,有7个班级被评为市级以上书香班级;获市级以上好少年称号的有28人次。

案例一。

案例二。

  

(三)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案例一。

案例二。

  

(三)打造了学校文化特色品牌

一系列课题结题。

承办一系列活动。

获得一系列荣誉。

发表一系列文章。

  

  

四、课题研究的问题反思

教师缺少课题研究的专业培训。

研究虽然关注了校内外融合,但是与社会的沟通还不够密切。

“乐”文化课程富有校本特色,但是在后续研究中还需要推阵出新。

研究成果宣传推广力度还需要加强。



这是一份很有意思的结题报告,共有四大部分,分别是: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效、课题研究的问题反思。大致浏览一下,看到这四个大标题,我第一感觉非常好,心想总算看到一篇文字朴素平实、不怎么“八股”的结题报告了。认真读下去,感觉不对了,发现第一部分在朴素平实的大标题下,所写的七块内容,几乎是课题申报评审书相关内容的照搬照抄,无实质性进展情况描述,还是那么机械刻板,文字个个认识,有效信息极少,仍感不知所云。现在已经很少有申报评审书要求写理论依据了,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写呢?写也可以,好好说一下某种理论的哪些观点对你这项研究有何启发、有何借鉴,能支撑你哪些观念、哪些做法。那些大而化之、三言两语、说不清和课题有什么关系的“理论”,写在这里是何用意、能说明什么问题呢?真是不明白。

这份报告写得非常认真,全文19页,第6页到第18页是在谈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和主要成效,从中可以看出这几年来学校在“乐”文化建设尤其是课程文化建设方面,确实是动了脑筋,做了实事,成绩斐然,社会影响较大,值得大书特书。问题是,动笔之前你有没有想清楚,这么多工作和成效,哪些跟我们这项研究密切相关,哪些跟我们这项研究若接若离,哪些跟我们这项研究毫无关系?哪些可以放进结题报告中来说,哪些可以在另外的场合比如介绍学校课程改革经验时说?

类似的结题报告,目前在中小学幼儿园经常能看到。为什么会写成这样?我想,是不是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课题承担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某些方面的办学特色,而且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希望在此基础上搞一个课题,通过课题研究让特色更亮,让学校办得更好、更有影响力和知名度。但一不小心把已有工作的重复当成了课题研究,把办学举措当成了研究举措,把已有办学成就的陈列当成了研究成果的展示。

比如这个课题承担学校,“在办学70多年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乐’字教育思想和‘乐学向善’之校训,初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管理层在新学校启用之初,就开始思考学校的发展定位问题,提出了以‘乐’文化建设研究统领学校发展的设想。”从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第一,这所学校办学历史比较悠久,“乐”是他们办学的一贯追求,2006年9月在新校址启用之际,面对外来务工子女猛增,他们还是希望在“乐”文化建设上有所突破与建树;第二,“乐”文化理念、行动在先,这项课题立项、研究在后。基于传统,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上做某一方向、领域的长线研究,这是我们一直倡导的科研方式之一。这样看来,他们这个课题,选题是很好的,有历史传承,也有现实针对性,是一项“挖井式”的长线研究。问题在于,也许历史的印记和已有办学实践、办学实绩已经深深烙在校长和老师们的心坎,让他们一谈起学校就对“过往”津津乐道,而忘了思考和表达如何对“过往”进行突破与创新。“过往”反而制约了他们课题研究的思考与行动,成为他们开展课题研究永远跳不出去的怪圈。

第二,用工作思路而非研究思路来设计课题。这一方面囿于“过往”的习惯性思维与表达,另一方面也确实对如何设计课题在理解与操作上有些欠缺。

比如这份结题报告,如果我们再回头认真仔细地阅读一遍,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研究总目标其实是在表达办学理念、办学愿景,研究具体目标和研究内容其实就是一回事。也就是说,研究目标没有表达清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混为一谈。为什么会弄成这样?原因就在于,没有想清楚我们这项研究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经常说课题研究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特定问题,研究目标要指向问题解决,研究内容是对研究目标的分解落实。这不是在空喊课题研究口号,而是课题设计的具体思路,是要真正体现在课题设计中的。

这个课题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呢?作为“局外人”,我不能口无遮拦胡说八道,只能从这份报告中来寻找和发现蛛丝马迹。有两个地方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课题提出的背景”第三段:“2006年9月,新校址正式启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猛增。如何让来自不同教育背景、文化背景的师生融入学校生活,共同成长,已成为全镇百姓关注的问题。”另一个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效”第一大点第一段:“课题研究中,我校‘乐’文化的内涵实质逐渐定性。乐:寓教于乐,教学相长;余:期望师生的教与学兴趣广一点,方法多一点,能力强一点,发展好一点。”这两处的文字表述,让我至少看到这所学校在文化建设上面临的两个新问题:一是来自不同地域的师生,甚至师生和当地百姓,相互之间存在着一个地域文化的熟悉、理解、尊重和融合问题;二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乐”还是“乐余”。说是“乐”吧,它在这里说到了“乐余”,这既是学校所在地地名,也是学校校名;说是“乐余”吧,课题名称以及结题报告绝大多数文字分明又是在表达“乐”。学校文化是“乐”文化还是“乐余”文化,可能他们也没想明白。

我是很看中“乐余”这俩字的。在我看来,这俩字具有丰富的教育与文化意蕴。首先,“乐余”者,使动用法也,也就是使我快乐、让我快乐。这里的我,当然包括老师和学生,他们是学校的主人,主体地位应该得到尊重;其次,“乐余”者,快乐有余也,快乐要多一点,让师生充分享受教与学的快乐;第三,“乐余”者,快乐之余也,除了享受快乐,我们还应该让他们在学校享受到什么。如果课题设计当初,能沿着这样的思路想下去,是不是结题报告就不会写成目前的样子了呢?

如果这两个问题确实存在,那么研究目标是不是可以这样表达呢:调查不同地域师生地域文化差异性和对本地本校文化的认同感,通过文化理解教育,逐步增强他们之间的文化心理认同;总结梳理学校历史文化传统,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新形势下学校“乐余”文化核心价值观;围绕“乐余”文化核心价值观,重点做好学校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与教学文化建设工作(这是他们在结题报告中提到的)。确定了这样的研究目标,如果还设计不出具体可操作的研究内容,那神仙也帮不了你。

除了上述两大原因,确实不知道研究报告怎么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是下一个重要话题,过几天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