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校企合作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 共同发展
添加时间:2018-05-29 浏览次数:360
作者:左常江 吕海金 鲁晓泽出自: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发布时间:2018年01月09日



摘要:通过学院与合作企业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全过程”“全方位”合作,探索了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培养化工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式和路径。创新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引入新技术、新工艺,联合开发课程。化工专业已成为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具有明显专业优势和较高社会声誉的品牌专业,引领生化类专业共同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共建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习就业一体化

一、校企合作共育化工行业人才概况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职业院校的一项基本功,更是生存之本。《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适应山东省、青岛市蓝色经济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生物与化工学院成功与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晶化工)、中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石化)、中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炼化)、青岛碱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碱业)、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华化学)等区域知名石化化工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并相继成立了以企业冠名的“海晶化工班”“青岛石化班”“青岛碱业班”和“万华班”,校企合作共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联合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技术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培养促进了学院办学观念与办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水平,更好地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强化了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校企合作,达到了“双赢”。

二、校企合作共育化工人才举措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是青岛地区高职院校中,唯一设有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青岛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为区域石化化工行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化工专门人才。

学院通过与海晶化工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全过程”“全方位”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创新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了新技术、新工艺,联合开发课程。

(一)给企业以冠名权,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与海晶化工联合办学,成立“海晶化工班”,企业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用于校外教学实习场所。自校企合作以来,海晶化工加大了从源头上引才的宣传和资金补贴力度,设立了海晶基金,依托企业的培训资质,对致力于化工生产操作、化工产品检验的学生,无论入厂实习与否,海晶化工都定期组织其参加培训、考试和取证,每年近百人通过此途径获得从业资格。

企业积极响应青岛市的实习生管理条例,实习入厂的管理制度规范化,做到了实习的备案、审核入厂设立指导老师,加大了对入厂实习学生的跟踪管理,并提高了学生的实习补贴幅度,使学生愿意实习,有条件完成实习。

订单式联合培养为就业提供了保障。给企业以冠名权,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海晶化工班”“青岛碱业班”“青岛石化班”“石化检安班”“万华班”“青岛炼化班”滚动发展,运作良好,成效显著。

(二)校企合作共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合理调整课程体系,基础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实践知识和职业基本技能按行业内从业人员技能标准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开设。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共享平台,按照专业设置和岗位需求,重组校企双方优质教学资源。推进课程教学和考核标准改革。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课程体系,考核体系引入职业资格准入考核的内容和学生就业岗位群需要的技能以及行业需要的综合能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着力打造“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开放性实习实训基地,采取全天开放式运作模式,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以满足学生训练专业技能的需要。同时面向社会有偿服务,使实习实训基地从单一的实习实训向技术开发和员工培训、社会服务等方面拓展,实现教学、生产、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

(三)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校内学习平台

2010年合作企业海晶化工开始搬迁董家口,在合作企业及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专业建设团队成员多次深入企业,征集、选择展品,历经3年的艰苦努力,集“保存、展示、博物、教学、实习、实训”于一体的化工馆建设落成,既为海晶化工保存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典型工艺设备,又为化工专业的学生搭建了近距离观察、学习典型工艺和设备的学习平台。

化工馆主体工程由海晶化工设计院无偿设计,价值300余万元的聚合釜、离心机和转化器由海晶化工无偿提供,学院投入建设经费100余万元。作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技术博物馆的专业分馆,化工馆由室内馆和室外馆两部分组成,室內馆包括走廊、大厅、教室和实训室,利用走廊、大厅展示化工发展历史、化工的地位和作用,利用教室进行专业展示,利用实训室进行实验实训设备及实训项目展示;室外馆以聚氯乙烯生产工艺及电石法关键设备为主体,以典型阀门、管件和泵的展示为辅助,2015年10月24日室外馆主体工程竣工,目前已完成了化工馆内外馆部分内涵建设并投入使用。

2016年8月29日至9月8日,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工系和化学系240名学生来学院进行了专业认识实习。

2017年11月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向螺杆冰机等16件大型化工设备,原值500余万元,且前期已对捐赠的设备进行专门的防腐处理,后续还将提供设备的结构图纸供学院制作成集展藏实训教学于一体的二维码信息,以方便师生使用。这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一个新举措,校企共同努力下,校企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广。

(四)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研修实训基地

立足青岛、辐射山东,与大型石油和化工企业密切合作,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实训实习场所,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训练、提高。2015年底在15个合作单位挂牌设立了教师研修基地和学生实训基地,在学院评选的2015年度20个校外星级实训(实习)基地中,青岛海晶化工集团化工专业实训基地系学院唯一最高星级(五星级)实训基地,青岛炼化化工专业实训基地、青岛碱业化工专业实训基地均被评为三星级实训基地。

(五)校企合作,共同实施顶岗实习管理

与海晶化工、青岛碱业、青岛炼化、万华化学和青岛石化等企业密切合作,顶岗实习和就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目标。实施顶岗实习课程化管理,将顶岗实习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顶岗实习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有课程标准、有考核、有监督。企业通过招聘选定顶岗实习学生,校企共同制定实习计划、课程标准,校企双方共同实施、共同管理、共同考核。

配备校企双导师,指导学生实习。企业采取“师带徒”的形式为每一个学生配备企业导师,由企业导师实现传帮带,这种做法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人职匹配,使学生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也给企业选拔人才提供了更多机会。学院为每一位顶岗实习学生配备校内指导教师,按照顶岗实习教学安排,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有效指导;和校外指导教师、企业加强联系,加强沟通,相互配合,按时完成规定的任务。

教学管理从校内向企业延伸,完成了氯碱化工、纯碱化工、硅胶化工、石油产品检验和油气储运等五门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实施顶岗实习课程化管理,建立评价——反馈——调控“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学生就业态度、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等问题深入探讨,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对于规模实习就业极具可操作性和应用推广价值。

顶岗实习采用述职式考核,采取答辩式考核,让学生走上讲台,汇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由人力资源部、调度处工艺员、实习岗位技术人员进行点评。一讲一评,讲的有了压力会时时敦促自己好好准备;评的有目标,循循善诱,引导大家向目标迈进。这是一种学生未曾经历过的考核方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种考核方式比单纯的月度纸面总结对学生的要求要高得多,不仅要求学生熟悉专业技能,更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

三、校企合作共育化工人才的做法取得了可喜成绩

与海晶化工、青岛碱业、青岛炼化工、万华化学等大型石化化工企业的合作,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这一做法已逐步推广到更多的企业中,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化工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也已经凸现了就业优势。

(一)破解了当前的三个难题

1.解决了校企合作“单向”问题

“源头”做起,立足专业共建,“全过程”“全方位”合作。“全过程”是指企业全程参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顶岗实习等教学过程;“全方位”是指企业全面参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条件建设,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员工培训,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等。避免了“一头冷、一头热”和企业只为用工“单向”合作问题。实施“1.5+1.5”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拓宽了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化了校企合作的深度。

2.解决了顶岗实习“放羊”问题

将顶岗实习纳入教学计划,有标准、有计划、有监督、有考核、有保障,实施课程化管理。编印了《学生顶岗实习手册》《教师指导手册》,出台了《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修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试行)、《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加强实习生日常管理的通知》。

3. 解决了教学资源“短缺”问题

通过企业派工程技术人员来院担任兼职教师,学校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脱产研修,引入企业更替下来的大型设备建成“化工馆”开展实境化教学,既解决了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偏少问题,又解决了“真实”教学用具缺乏问题,推进了“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的建设和“实境”教学的开展。

(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1.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服务地方产业

随着专业招生规模的增加,现有实训室设备台(套)数和种类不能满足学生培养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借助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五年制贯通培养试点,新增化工安全巡检、化工工艺安全作业设备,建成后,将用于青岛地区相关化工、石化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备化工设备安全检修、安全作业和安全培训功能,满足学生参加省、国家级HSE大赛硬件需求;牵头组建了青岛中高职化工专业办学联盟,形成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一体化实验实训条件、专兼职结合的中高职共享专业教学团队,社会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显著提高,并为“五年制中高职贯通培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2017年,学院与青岛海湾集团联合申报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青岛市现代学徒制试点获批,开启了现代学徒制双主体育人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校企合作共育化工人才,人才培养成效凸显

2011年化工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专业并顺利通过验收;2012年化工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2013年4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7年1门课程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化工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训基地”落户学院;2014年“校企共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探索与实践”评为2014年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5年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学团队,2名教师评为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教学名师,2016年1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

3.实现了实习就业一体化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学风优良,基础扎实,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已成为万华化学、海晶化工等大型化工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连续多年组建“万华班”“海晶化工班”等校企联合培养班。海晶化工每年都预留充足的就业岗位,每年都为化工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就业一体化岗位,累计安置学生就业300余人,学生、企业满意度均较高,这在同行业中是罕见的;青岛炼化连续9年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一体化岗位,实习就业学生已达140人,其中39人已进入正式编制。青岛石化为2004、2008、2009、2010级50余名学生提供实习就业一体化岗位;青岛碱业为2006级化工专业20名学生、2008级26名学生提供实习就业一体化岗位。2011年与万华化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连续7年为化工类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组建了联合培养班,并设立了万华班奖学金。化工专业毕业生网上签约率在2014、2015、2016连续三年居于全院各专业前列。

4.学生技能水平明显提升,学生发展空间广阔

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学生技能培养平台,对学生进行全过程技能培训,学生在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级技能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先后有10人获得技师证书,技能水平明显提升。

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职业素养高,不少学生毕业不久便得到重用,多人被破格提拔至工段长、生产调度员等管理岗位,部分优秀的同学已经成为公司高层领导。

5.教师服务能力提升明显

为合作企业进行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青岛炼化员工进行化学检验工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学院商检技术专业2007届毕业生、现就职于青岛炼化检验中心的孙续通过学院老师的培训和指导,在青岛市第十二届技能大赛获得化学检验工工种比赛第一名,被授予“青岛市化学检验工工种状元”,同时获得“青岛市技能工人先锋”“青岛市技术能手”“青岛市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吕海金多次作为专家参加青岛市发改委和科技局组织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和验收;左常江等作为监察长、考评员和命题专家执裁大学生科技节化工生产技术技能竞赛青岛市职业技能大赛中参赛选手50人次。组织举办了4期“高职高专化工专业实训教师研修班”师资培训班、2期国培班和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资定制班,为今后继续开展国字号的化工专业师资培训打下了基础,同时提高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国内同类院校的影响力。连续3年举办中铁十四局新员工入职培训班,累计1096人次,近三年累计创收125万元。

四、校企合作共育化工人才、共同发展,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校企合作共育化工人才,已经展现出良好的社会效应,在生物与化工大类专业中的海洋化工技术专业、商检技术专业吸引了青岛炼化、万华化学、赢创化工等大型石化化工企业加入到共建专业中来,专业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为教师能力提升和学生成才成长搭建了平台,校企合作育人、共同发展。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专业共建、人才共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加强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也是提升学院办学竞争力的关键。校企合作、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专门人才的要求,能尽快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就业磨合期,能使学院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实现供给与需求、培养与就业的有机统一,校企合作、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