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校企合作
淄博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添加时间:2018-05-29 浏览次数:303
作者:郝增宝出自:淄博职业学院发布时间:2017年07月05日



摘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模式。本文以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为例,通过分析该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格,探索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增强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主体;技术技能型人才;建筑专业群

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需要增加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并提高质量。职业院校构建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是当前深化校企合作的一条创新途径,也是从根本上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建筑类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建筑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在构建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过程中,必须正确把握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不断反思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了解建筑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动向,构建与现场管理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校企合作“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色,有效提高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内涵

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是指在校企合作办学中构建一种融合双方优势资源的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即建立一种由学校与行业企业两个培养主体,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两支培养队伍、学校与企业两个培养阵地,共同完成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教育培养模式,包括对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分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资源的开发、“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培训与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学质量的评估、学生技能竞赛的评比和对学生就业的指导等。这种合作不仅有“双主体”间的在教学与生产实习或实践上的合作,更有人才培养方式的制定和培养全过程中的合作,有利于为企业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缩短学生到企业岗位的适应期,不仅能促进职业学校的发展,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建筑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规格的需求

对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而言,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指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在服务一线或施工现场能够解决操作难题的人员,具有读图、会审、编制方案或计划、施工与管理和验收等能力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社会关注毕业生的质量意识和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需要的是“能施工、懂设计、会预算、善管理”的施工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并为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等后续岗位提升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对企业的大量调研,我们了解到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适应建筑企业多岗位就业的专业。从对本市部分建筑企业现状的调查来看,各建筑企业虽然有一批高级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但在回答“贵公司现有建筑专业人才满足企业发展业务需求情况”一问时,60%的企业回答不能满足,24%的企业回答基本满足,只有16%的企业回答能满足,因而从企业发展现状看,建筑企业对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技术操作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建筑行业的特点,一个合格的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掌握建筑施工基础理论和动手操作能力之比约为2∶8,只有加强操作能力,才能胜任建筑施工一线工作。要想让学生较熟练地掌握专业技术操作技能,一般的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单纯依靠校内环境是不可能办到的,必须依靠与建筑企业共同组建的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建筑工程一线的实践中。因此,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校企合作下的“做中学”来实施。

三、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近几年,各建筑类职业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但由于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培养的毕业生知识落后、实践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使得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有较大的错位。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专业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合理,与专业技能培养相适应的评价机制还不健全;二是教学模式滞后、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手段落后,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三是师资队伍实践指导水平偏低,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较弱;四是校内外实训基地的配备不到位、水平较低、技术相对落后,目前大部分院校没有实现“实践教学体系化和实训条件仿真化”的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在职业技能方面不能满足企业对岗位的要求;五是适合校企合作特点的教材偏少,很多教材可以说是大学教材的缩影,脱离了职业教育的教学实际,给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接受能力不强的职校生带来了学习困难。校企合作的生命力在于联合,强调企业的有效参与。从目前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的情况来看,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尚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等几个方面,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合作的长效机制有待完善。

四、“双主体”合作育人推进策略

为保障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办学之路,本文提出从合作机制、育人模式、课程体系“双主体”地位和“双主体”考核方式,最后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促进职业教育与当地企业、行业的相互沟通、相互交融。

(一)完善“双主体”合作机制

为推动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成立由学校和企业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实施校企“共建、共管、共育、共赢、共评”的“双主体”合作机制,如图1所示。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和“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双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企业用人机制和学校育人机制的耦合作用,达到生产与教学一体化,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对学生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在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下,企校双方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岗位能力的要求、典型工作任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由行业专家、企业能工巧匠、校内专兼职教师共同制订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召开1~2次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长效机制。




1双主体合作机制

(二)创新“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双方按照“资源整合、文化融合、产学结合”构建“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以“提供企业对口的人才”这个结合点,学校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企业负责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教学团队由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源合成,形成专兼职教师交叉讲授的“双导师”教学机制。校企共同编写特色教材,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以真实任务为带动和引领,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学校文化中,逐步缩小校企双方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机制差异等,加强校企双方深度融合与提升。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科学提升人文素质,将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贯穿于终身教育中。




2“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三)构建“双主体”课程体系

按照“以岗定教、工学结合、课证融合”的专业建设思路,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将建筑工程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内容对接,将各工序标准贯穿于教学实训、实习和实践全过程,体现职业教育既是学历教育又是就业前培训的思想。建立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技术进步的课程体系。以“宽基础,多方向”为指针,强化建筑识图、工程测量、计量计价和资料管理等专业技能课程,完善专业技能模块。以专业核心技能课为载体的学科建设平台,深化专业技能必修课程改革,突出职业能力训练,为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学校以行业、企业的标准,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成立“鲁班之家”“造价新星”等学生专业社团,全面开展技能训练,并定期举办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建筑CAD应用能力比赛、测量技能比赛、工程算量软件应用比赛、建筑结构识图比赛等,突出实践,赛练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实行“双主体”考核方式

对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许多专家学者从职业教育的内部属性视角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评价理论、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增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提高就业的满意度。从职业教育的外部属性提出,看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具备企业需要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对课程教学评价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和技能的考核,采取校内考核和企业考核、终结考核与过程考核、知识考核与实操考核、文本考核与项目考核相结合。对实践教学成果考核,以企业考核为主,通过企业施工现场考核、答辩等方式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不仅评价技能,而且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现代职业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列入评价目标,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的成绩评价与岗位职业标准相吻合。由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完成,学校是评价、考核理论教学成果的主体,企业是评价、考核实践教学成果的主体,如图3所示。“双主体”的课程考核方式,不仅使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更为真实科学、恰如其分,而且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利用评价结果及时诊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导向,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3“双主体”课程考核

(五)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

第三方评价是一种有别于校企双方内部评价的外部评估方式,主要包括行业(企业)协会、用人单位、毕业生及学生家长、研究机构等相关方共同参与,通过一定的程序直接或间接评估校企合作的质量。“第三方”应根据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共建、课程共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思路,确定校企合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只有科学、合理、全面地确立第三方评价方案,设计评价指标,明确评价方法,按照评价流程对校企合作情况进行第三方评价,并及时向校企合作双方、社会和政府机构公布评价结果,向学校和企业反馈评价意见并提供相应建议,督促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和奖惩措施,才能调动校企双方深度合作的积极性,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和持续开展

职业学校只有根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质量的新要求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等现实,积极探索“让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成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体力量”的路子,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经济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增添驱动力。